今天是: | 本網站含有煙草內容,謝絕18歲以下未成年人訪問 |
|
|
江西撫州,古稱“臨川”,素有“才子之鄉”的美譽,是山清水秀、林深物美的人文古城。
“鄴水朱華,光照臨川之筆。”王勃在《滕王閣序》中對臨川文化的贊美,穿越千年,依舊熠熠生輝。臨川自古文風鼎盛。王安石、曾鞏、晏殊、湯顯祖等才子從臨川走出,皆成千古風流人物。有趣的是,這些才子的筆下,總少不了一壺酒的影子。
臨川貢酒,凝結了這一方水土的精華。臨川貢酒雖不是名滿天下、處處可見的酒,卻有獨特的風骨——清冽中帶著甘甜、醇厚里藏著文氣。飲一口,仿佛能嘗到撫河水的清透、麻姑山泉的甘冽,甚至能品出幾分臨川才子筆下的墨香。
北宋時期,臨川酒風極盛,酒坊云集、酒旗招展。每當夜幕降臨,燈火初上,酒肆里人滿為患、飲者滿座,很是熱鬧。臨川貢酒就得名于這一時期。
傳至當代,臨川的酒業依然昌盛。臨川酒廠的老技師常說:“我們的酒甑里蒸著五谷,也蒸著《臨川四夢》的佳句。”這話不假。湯顯祖故居旁的那口古井,井臺上至今留著深淺不一的凹痕,據說當年玉茗堂的仆人常在這里取水釀酒。
麻姑山的泉水是釀酒的上品。取水工清晨上山時,總愛哼著采茶戲的調子。泉水清冽甘甜,像極了臨川詩文中那股子清俊之氣。酒廠的老廠長說:“好水釀好酒,好比好水土養文人。”臨川的酒,之所以與眾不同,或許正是因為它的水脈里流淌著文脈。
擬峴臺下常有老者飲酒對弈。他們的酒壺是普通的白瓷,棋局卻總帶著幾分雅致。他們愛說:“臨川的酒,喝到三分時最妙——一分是王荊公的清冽,一分是湯義仍的纏綿,還有一分是曾子固的醇厚。”
在玉茗堂古戲臺,每當《牡丹亭》的唱腔響起,臺下總飄著淡淡的酒香。戲班的人說,聽《游園驚夢》,配上本地冬酒最是相宜。這倒讓人想起湯顯祖在《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》里寫的:“人生而有情。思歡怒愁,感于幽微。”酒,是感情的催化劑;而臨川的酒,更是感情的升華。
如今的文昌橋頭,古香古色的酒坊與新開的文創店比鄰而居。年輕的店老板把酒曲制作變成了文化體驗項目,在曲房里讀兩句晏殊的詞,說是能讓酒曲“沾點才氣”。雖是說笑,倒也應了臨川人骨子里的那份雅趣。
暮色中的汝水河面,倒映著酒坊的燈火與書院的燈光。老船工搖櫓而過,哼著不知傳了幾代的釀酒歌謠。這歌聲混著酒香,隨著水波蕩漾開去,仿佛要把臨川千年的文脈都釀進河水里。
臨川的酒,是這座小城的魂,是才子之鄉的另一種表達方式。酒與書,在臨川人的骨子里,早已融為一體。
本文已被瀏覽 次